- 抗旱记
- www.nhnews.com.cn 宁海新闻网 2025-08-04 08:50:57
-
仇叶祥
老家在梅林街道西南部,山多田少,沙性土质,种水稻养水性能差。夏、秋季节十天半个月不下雨,溪床干涸,抗旱保苗成了村里头等大事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我在生产队当农民,亲历了抗旱保苗的火热场面。
当村里旱情初现时,修筑在山坑、门前溪上的坝顶潭还有积水,生产队便派人去守着渠道给稻田放(进)水。渠道左面是第一生产队的田,渠道右面是第二生产队的田,两个队都派出放水人,日夜看守着水缺头的进水量。左、右两边的进水量必须一样,衡量进水量大小的方法是,在渠道上游放一根草,草随水向下漂流,在无风的情况下,能保持在渠道中间流淌,说明两边的进水量是一样的。
日夜守在水缺头放水,虽不是力气活,但时间长了也会感到疲劳。放水人在水渠边点燃菁蒿,驱赶蚊虫,坐在麦秆捆上休息、打瞌冲。没有睡意的一方,有时会趁机调大己方的进水量,进行“偷水”。“偷水”一旦被人发现,双方就会引起口角甚至打架。过去,在农村为了争夺水源,队与队之间,村与村之间发生群体性械斗屡见不鲜。有人说过:旱情严重时,村里滴水贵如酒。村里如有人来串门,遇主人家正在喝酒,会毫不吝惜为客人倒酒、碰杯,来人喝得越多,主人越开心。但是在田洋畈放水,哪怕你是亲家翁,也不会让你多放一滴水。
老天爷还是不下雨,坝潭里的积水越来越少,村里就会动员一切抗旱力量,利用一切抗旱工具,进行全民抗旱。那时,抗旱最先进的工具要算水车。水车形如蛟龙,由龙头、龙身、龙尾三部分组成,故亦称龙形水车。龙形水车分脚踏、手摇两种。脚踏水车车水量大,适宜高坎水位使用。手摇水车使用方便,适宜低坎水位使用。水车车水时,龙头、龙尾都会喷吐出一大片雪白的水花。使的劲越大,喷吐出来的水花越多、越大。车水人看着水花飞溅,激情奔放,呼号不断,手脚使出的力气更大了。
在遭遇严重旱灾时,我村牢间坑的水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作用。村北的山坑和村东的门前溪在庙山脚下汇合,为了防止发洪水淹没下游的良田,先人们在两溪交汇处修筑了防洪大坝。大坝建成后,既有效防止了洪水毁田,又像是在坝脚下修建了一个地下水库,源源不断的地下水源,形成了永不干涸的深水潭,村民们称它为牢间坑。抗旱季节,这里架起了多架脚踏水车,昼夜不断地向水稻田送水。
那时,抗旱工具排在第二位的当属拗水桶。拗水桶的形状可以用越剧《箍桶记》九斤姑娘的唱词作介绍:还有一只奇怪桶,一根横档在当中,一根尾巴通天空,上头一放松,下头扑弄通,拎起清水一满桶。为了抗旱需要,村里人在有冷水源的田畈里挖了很多拗水井,大大小小的拗水桶,在抗旱保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
老家山田多,田里坎高,很多高坎下都有冷水塘。遇上干旱年份,人们把冷水塘挖大、挖深。队里的半劳力们拿着肥勺、木勺、面盆等盛水工具,把冷水塘里的水,一勺一盆地舀起,泼向水稻田。虽说是杯水车薪,但也在为抗旱保苗而奋力。
生产队的抗旱保苗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自留地里的抗旱保苗也在悄然进行。三年自然灾害后,为了让社员能填饱肚皮,生产大队给每户社员分了适量的自留地。我家的自留地在山东头落脉山下,一石多的山田,坐西朝东,田岸弯弯曲曲,田坎有一丈多高,上午太阳正照,下午三时过后,就看不见阳光了。父亲把自留地的抗旱任务交给我。
下午,我带着锄头、柴刀、拗水桶、木勺到自留地抗旱。我把田里坎的柴禾砍光,从山上割来嫩秧草,铺在田岸头的带豆脚下、田里坎的茄子、夜开花、天萝旁。这既能防晒减少水土流失,还能改良土壤。我用冷水塘的水浇灌水稻、带豆、茄子、夜开花、天萝等。在我的精心管理下,虽然天气干旱,水稻和其他农作物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。
时光飞逝,抗旱救灾的往事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,那时生产力落后,人们在老天爷前面显得那么渺小、无奈。改革开放后,生态环境变好,科技实力增强,灌溉条件改善,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提高,农业生产收成稳定,人们不愁吃不愁穿过上了好日子,令人欣慰。
- 责任编辑: 吴国静 稿源: 宁海新闻网